
教学计划: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理解古诗含义
通过学习杜甫的《绝句》,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意,体会其欢快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意境。 -
掌握古诗大意
学生能够根据诗歌的大意,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绝句》的意思,并在实践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
感受诗歌氛围
通过分析诗句,帮助学生感受到杜甫诗歌中欢快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
提升背诵能力
学生能够背诵《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诗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
- 课前预设:引导学生透景司情
-
引导学生回忆诗歌中的“绝”字的含义,并借助剪贴画、配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生动的画面描绘。
-
课前预设:理解古诗的大意
-
介绍《绝句》的特点,指名学生背诵全诗,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熟悉诗歌的韵律和用词。
-
课前预设:情境创设
-
创设创作画或配乐的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画面感受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
-
课前预设:引导学生巩固语言知识
- 引导学生复习《绝句》中的关键词“黄鹂”、“翠柳”等,确保学生的语言基础支持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导入语:
师生一起朗读并配合配乐,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欢快和生动。 -
“黄鹂一鸣惊心弦,柳色依山远”
-
指句读:“绝”,师:这个字有三个意思,“绝”可以理解为“颜色”、“美丽”或“永恒”。引出杜甫诗中的“绝句”。
-
扇面念:
- 师生共同复述《绝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欢快、优美。
(二)初读古诗,感受氛围
- 学习第一句:“黄鹂一鸣惊心弦”
- 指名学生想象画面:黄鹂鸟的婉转鸣叫,柳树间翠绿的景色。
-
教师板书:“黄鹂一鸣惊心弦”,并指导押韵。
-
学习第二句:“翠柳连丝色”
- 这里“翠柳”指的是柳树,“连丝色”是指颜色柔和、变化多端,学生可以用手指画出柳树和斑驳的颜色。
-
教师板书:
“翠柳连丝色,电闪雷鸣天” -
学习第三句:“小草依栏听”
- 这里“小草”指的是春天的小草,“依栏听”是指在栏杆边静静地听着。
-
教师板书:
“小草依栏听,声绝残秋寒” -
学习第四句:“无花不放开”
- 这里“无花”指春天没有花,“放”表示盛开,而“开”的动作是欢快的。
- 教师板书:
“无花不放开,声绝残秋寒”
(三)创设情境,深入理解
- 情境创设:
-
学生根据所学创作一幅画或配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体验。
-
导学:
- 师生一起朗读《绝句》,指导押韵。
-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欢快、生动,激发学习兴趣。
(四)互动交流,加深理解
- 互动问答:
- 教师提问:“诗中‘翠柳’和‘电闪雷鸣’如何描绘画面?”
-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在板书本上的词语中找到对应位置,加强记忆。
-
团队朗读:
- 男女生合作背诵《绝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互相配合,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提升,提升效果
- 总结:
- 师生共同复述《绝句》,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这首诗是如何描绘春天美景的,“一鸣惊心弦”中的“鸣叫”、“电闪雷鸣”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的追求。
-
课后延伸:
- 学生可以搜索相关图片或音乐,进一步感受《绝句》的艺术魅力,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评估与反馈
- 课堂评价
-
老师根据学生在朗读、背诵、创作情境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
课后作业
- 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记录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及 artists inspiration,进一步巩固对古诗的学习成果。
七、板书设计
- 板书:“绝句”
- 黄鹂一鸣惊心弦
- 翠柳连丝色,电闪雷鸣天
- 小草依栏听,声绝残秋寒
- 无花不放开,声绝残秋寒
八、预期效果
-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准确复述《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诗的内容。
- 诗歌意境: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感受到杜甫诗歌中欢快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画面描绘。
- 文化理解:学生能够理解杜甫诗歌中的“绝”字的深意,并感受到其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追求的精神。
九、教学反思
- 优点:
- 教学设计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通过创设情境和自由朗读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
评价机制明确,教师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
不足之处:
- 部分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
对部分学生而言,基础语言知识掌握尚可,但可能在押韵和板书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
改进措施:
- 在教学设计中增加更多互动活动,如分组朗读和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 在板书设计上优化节奏,增强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诗句。
通过以上分析和反思,可以进一步完善杜甫《绝句》的教学计划,为学生的古诗学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第一课时:认识字,背诵诗
教学目标:
- 认识并会读“绝、鸣、岭、泊”4个生字,注意多音字“见”的意思。
-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 结合图片和内容想象草原的壮阔景色。
教学重难点:
- 学会认读“绝、鸣、岭、泊”4个生字,注意多音字“见”的意思。
- 正确地朗读古诗,并理解诗句的主要意境。
教学过程:
- 复习导入
- 教师用课件或图片展示草原的壮丽景象和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引出《绝句》这首古诗。
-
提问:你在草原上看到了什么?你有话要说?
-
认识字
- 出示生字卡片“绝、鸣、岭、泊”,引导学生逐个认读。
-
强调“见”的意思:“看见”就是指从图片中看到的内容。
-
朗读古诗,背诵
- 齐读《绝句》两遍,重点句子要仔细读,确保正确理解。
-
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背诵整首诗,并互相讨论诗句的意思。
-
拓展想象
- 出示图片:草原的天空像穹顶大帐篷,天色变得阴沉。
- 提问:“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这一句诗能表达什么?
-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回忆图片中的景象并尝试用语言描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
课堂小结
- 教师总结:这首古诗描绘了草原上的牧民生活,形象生动,表达了他们的豪爽与洒脱。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草原的壮阔和风土人情。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草原、蒙古族,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 认识“见”这个多音字,理解其含义。
- 会读“敕勒”、“阴山”等词语,结合图片和情境想象草原的美丽。
- 感受草原上的草原民族,感受他们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 学会认读“见”,注意多音字“见”的意思。
- 结合图片内容,想象草原上的景象,感受民族团结的氛围。
第三课时:民族团结,友谊
教学目标:
- 认识“敕勒川”这一地理名称,了解其背景和用途。
- 会读诗句:“风吹来了草丛里许多羊群。”
- 感受草原上的牧民们的情景,体会他们团结互助的友情。
第四课时:民族精神,友谊之花
教学目标:
- 通过诗歌学习和图片观察,了解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 能够写出模仿古诗并模仿草原的情景描写。
- 感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拓展阅读:
《敕勒歌》展现了草原上的牧民们的生活,他们的团结互助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我们不仅了解了草原的故事,还感受到民族团结的美好。这不仅是对草原和蒙古族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未来民族未来的希望。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早发白帝城》(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歌)。
教学目标:
- 掌握本课生字“绝、鸣、岭、泊”的音形义,能通过朗读理解诗句内容。
-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能力,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归心似箭的情境。
-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 确保生字、句式、形音结合掌握。
- 阅读古诗时,能正确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 写出诗歌的意境语言(如“轻舟已过万重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
谜语引入:
在黑板上斜着往上画一行白鹭,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说谜底。谜底是“一行白鹭上青天”,并引导学生猜测这是一首描写哪件事物的诗? -
引出课题:
提问:“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揭示这首诗的谜底,揭示主题——“绝句”。
二、指导自学,掌握知识
- 梳理知识点:
- 生字卡片:绝、鸣、岭、泊。
- 句式与结构:
早 发 白 市 (引出李白离开白帝城的情景)
几里江陵一日还。(描绘李白独自离开时的景象)。 - 预习要求:
- 自学生字卡片,背诵“绝、鸣、岭、泊”四个生字。
- 读出诗歌内容,尝试理解每句的意思。
三、观察与想象
- 提问:
-
根据课件描述的诗句,“白鹭”、“翠柳”、“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
小组讨论:
- 分成小组讨论,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诗句中的意象:“白鹭”、“翠柳”、“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四、展示与交流
- 观察与想象环节:
- 观察图片(或视频),模拟李白独自离开白帝城的情景,回忆诗句中的意象。
- 学生分享:
- 谁来解释“白鹭”、“翠柳”、“青天”等词语的含义?
- 你看到了什么?通过这幅画面,能感受到哪些情感?
五、总结升华,拓展提升
- 回顾与总结:
-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强调李白归心似箭的情境以及诗句中的美丽意象。“轻舟已过万重山”,“沙暖睡鸳鸯”描绘了远处的自然景色。
-
情感升华:
- 站在今天,看到自己曾经熟悉的白帝城,还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既想离别又情不回天。这种情感穿越时空,激励我们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秋雪万里船
绝 声 翠柳 白鹭 青天
——杜甫《早发白帝城》
《绝句》教学设计 15
一、设计理念、汲幽露以揉濯。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我设计一个可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活动目的,积水成渊蛟龙生。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唐诗三百首》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背景等各种介绍,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的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多媒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及听说读写能力。
三、课前准备,挖掘源头活水。
课前分成小组,发给各小组《唐诗三百首》等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收集。(准备时间二周)
教师准备:课件(配乐、烟花掌声等)
四、教学过程,任凭百舸争流。
(一)、以《绝句》为引子,激发兴趣。
1、播放部分诗作,设疑:是谁写的?写了什么?谁能背诵?全班抢答。
2、教师小结:中国文学博文精读诗词,语言洗练优美,乃是精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的世界,看看谁能够当上当代的诗仙、诗圣。
(二)、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
课件按钮内容:诗海畅游、我的眼睛、智力冲浪、写一写、评一评。
诗海畅游:
1、背诗(并向学生讲解,本诗的精妙之处,也可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2、读诗(读出情感)
我的眼睛:
学生谈自己对某一诗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感悟祖国语言的精妙。
智力冲浪:
看谁记得又快又多。(课件辅助)(现场)
写一写:
鼓励学生试写(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使学生深刻体悟到自己所学的卑微,决心努力。
评一评:
以评比为契机,激励学习,又学生推选出本节课的诗仙与诗圣。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节快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许多诗,体会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但这只是沧海一粟,请同学们课后,多读更多的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将举行中华诗词知多少的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们文化长河,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优势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15/1290.html
- 上一篇: 立春节气诗句_立春节气的诗词有哪些
- 下一篇: 抖音谷雨节气的唯美句子(谷雨时节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