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阅读答案附赏析
满江红
宋.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 群 平生屐。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注】① 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姜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卓越军事才能雨爱国热忱。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却遭受排挤,经常被调来调去,先后担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
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一
1: 本词蕴含着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 本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请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 本词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叹息,作者既渴望能如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又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同时,还对自己这样“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被朝廷调来调去的之行感到失意和无奈。
2: 本词因江行兴感,却没有对江上和岸上的景物作任何具体描绘,而是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的结合,采用了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指点江山、怀古论今,感叹人物命运人事多乖,抒发胸中的郁闷与不平。
二
1、“满江红”是这首词的。(1分)
2、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强烈地表达了长年客居他乡的寂寞与凄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贴切表现出江行所见景象的壮阔。
D:“旌旗未卷头先白”用借代的手法表达战争未胜利而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的感伤与悲叹。
3、“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一句,写“梦中”所行,有和独特的表达效果?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词牌名(1 分)
2 . B ( 3 分)
3 .示例:“梦中行遍”,恰恰是现实中无法做到的。现实中希望能为国请命的愿望,无数次的想,只能由梦中实现,强烈地衬托出多年来词人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内心的寂寞与愁苦。
4 .“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恰恰是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的事。现实中很难做到的真正的事情:虽然有这种愿望,但是却做不到。但又因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了,所以才感叹:“别无长难”。
5 .“江行兴感,没有对江上和岸上的景物作具体描绘,而是通过江行所见山水、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情思的有机结合,采用了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指点江山、怀古论今”。
6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作者既向往过去重逢的情景,又深感过去的回忆难以置信;同时又感叹自己为何永远也做不到这样的事。
7 .“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表达了作者对一生无尽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虽然有远行之别,却始终未能完全放下情感,感到无比的悲伤与迷茫。
8 .“吴楚地,东南坼。”作者通过夸张地描绘了江边的壮丽景象,暗示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志向。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既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也突出了其远大的志向和坚定信念。
9 .“旌旗未卷头先白”表达了作者深感自己在事业上一直未能取得成功,并且认为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体现出对个人努力与生命流逝的深刻思考。
10.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更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无奈。通过这一句,作者不仅指出了自己曾经辉煌的一生,也指出了自己为何永远无法放下心中的忧虑和忧伤。
11. “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不仅是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更是一种情感的沉淀与升华,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剖析与反思。
12. 通过这一段,作者揭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情绪和情感困扰。一方面是对江行兴感所承载的壮阔情怀和远大志向,另一方面则充满了深深的感慨和忧伤,这种双重的情感交织,使整篇文章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
13. 此外,作者还通过“吴楚地,东南坼”等描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这种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又加深了读者的代入感。
综上所述,整篇《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优美的语言运用以及深刻的社会反思,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与远大的志向。它不仅是一首壮丽的诗篇,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精神的升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优势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15/1215.html
- 上一篇: 黄帝内经 灵枢 刺节真邪_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的译文
- 下一篇: 挑水阅读答案_挑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