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世界地理印度课件(导语):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国、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及世界农业大国,人口、民族、种族复杂;
2、根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印度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教学建议:
关于“印度”的教材分析: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印度”的教法建议: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印度”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分析印度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读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归纳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
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业部门?
2、印度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3、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4、归纳表格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印度景观图片;印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印度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板书)第二节 印度
(提问)谈谈你对印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印度与世界文明古国的区别在于,它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1)小麦种植在高原地区;(2)玉米和高粱多在平原地区种植等)
(教师总结):农业发展不仅取决于种植哪种作物,还取决于周围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印度农业主要采用高产水稻和高产亚种小麦。
接下来讲解农田的类型及其特点:
(1)粮食作物:高产水稻、高产亚种小麦;
(2)经济作物:玉米、高粱;
(3)副粮作物:小米、豆类等
根据这些农作物的分布情况,结合印度的位置和气候特征,分析它们在自然条件下有什么优势。例如:
(1)热带气候,光热充足:多雨、光照强、降水集中,适合小麦种植;
(2)湿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但天气变化大,需要合理播种
(提问,出示印度人口增长曲线图)
印度的人口发展曲线是怎样的?
(教师解释:印度人口增长较快,说明人口密度较大)
根据这一图表,分析印度如何应对人口压力。例如:
1、通过发展农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粮食产量;
2、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等
最后讲解农作物的种植计划:
(1)明确每种作物的种植地区;
(2)根据自然条件调整种植策略(如多用高产水稻而非其他作物)
通过表格分析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影响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优势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0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