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步入转型阶段,并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背景和新发展理念下提出的“先进生产力”,它与“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在其科学指引下,全国各地加快步伐,向“新”而行,培育新动能。
内蒙古自治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形势
经济增速再创新高。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位列全国第三,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位列全国第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位列全国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位列全国第三。
发展质量取得新提升。2023年尽管全区煤炭产业只增长1.4%,但非煤产业快速增长,增幅达到12.1%,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投资增长32.9%、居全国第二,制造业投资增长46.4%,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倍。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2023年,全区财政科技支出增长81.9%,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50家。乳业、草业、稀土新材料等领域取得24项重大研究成果;承担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38项,建设创新联合体70个,在智能矿山机器人、稀土产品制备、飞轮储能等研发应用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全区技术交易合同数增长45.3%,交易额增长17.6%。
产业布局聚焦新动能。2024年,呼和浩特市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未来信息产业、未来空间产业、未来材料产业、未来健康产业、未来能源产业“五大领域”;包头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陆上风电装备、氢能储能、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重卡及配套、碳纤维及高分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鄂尔多斯市“抢滩”氢能“新赛道”,全链条、终端化布局氢能产业项目,打造现代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辽市聚焦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铝镍硅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玉米生物等优势主导产业,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的同时,以创新成果引导产业升级。
然而,各盟市发展基础差异较大,区域优势发挥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大、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能力不够强、专业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影响自治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区域发展基础差异较大
经济发展基础差异较大。2023年,全区GDP超过2000亿元的盟市有4个,而最低的阿拉善盟为404.93亿元(如表1所示)。
根据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的流动必将遵循客观的市场规律,发展较好的盟市投资回报率、劳动力报酬相对较高,必将吸引更多投资、人力等生产要素,从而进一步加大盟市间差距。
工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最高的为呼和浩特市,同比增长23.6%;最低的是乌海市,同比下降11.9%。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而工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基础好的盟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的优势要远大于基础差的盟市。信息基础设施差异较大。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底座。随着近年来自治区深入推进5G网络建设、“电信普遍服务”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边境地区和林牧区的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相对而言,内蒙古自治区与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各盟市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内蒙古自治区5G基站增速在12个西部省(自治区)中排名第八,截至2023年底,全区5G基站达60446个,千兆以上宽带用户数占比在12个西部省(自治区)中排名第九。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5G基站数如图1所示。
区域发展优势发挥不足
区内带动作用发挥不足。根据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发展好的盟市将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进而扩大盟市间的发展差距,这就迫切需要形成“先进带后进”的协同发展局面。然而,目前发展好的盟市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不足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区外产业供需对接不够。总体来看,全区产业结构偏重于资源型。从产业链、供应链来看,全区与发达省份存在供需对接不准、不够的问题。如自治区依托电力、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属于供应方,而东部发达省份属于需求方,目前尚没有建立有效的供需对接机制,未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资源禀赋尚未形成优势。全区产业普遍存在粗放式管理运营的问题,过多依赖资源禀赋的自然转换,对于创新发展认识不足,使得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不高、规模不大。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转型升级内生动力不足导致资源禀赋不能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效应,不能进一步形成产业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链,造成全区缺乏标杆示范项目。
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健全
传统产业转型步伐不快。全区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不同,对数字化赋能转型升级的需求差别也比较大。工业制造业等业务场景分散且碎片化,行业之间数据资源孤立、分散。传统企业主要考虑成本费用以及转型周期等问题,因而转型升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行业应用的不足又导致电信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率低,网络建设积极性不高,形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全区积极探索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既是全国唯一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的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也是八大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但目前更多是简单存储,真正的智算、超算尚未形成规模。
未来产业布局还需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自治区部分盟市在上述领域进行了一些部署,但未形成统筹有效的布局。
专业人才相对短缺
创新型人才在供需上存在失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从过去的专业单一型转为复合型,导致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人才供应不足。全区本科院校数量较少,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短板,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更加难以满足。同时,人才流失也是自治区持续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差距突出。一方面,目前高校学科布局难以匹配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需求,专业设计沿用过去的结构,多数为单一专业,缺乏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创新研发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相较于新兴产业尤其是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教学存在内容与实践脱节、相关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固化等问题,难以匹配市场需求。“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
“产学研”合作是解决人才紧缺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统筹整合产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实现综合型专业人才和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全区在该方面还未建立相关机制,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部分领域开展合作。
信息通信业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新底座
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统筹规划5G网络建设。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公共设施和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做好土地、电力等要素资源保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垂直行业、社会民生等方面对5G应用的需求潜力。加强各方沟通协作,合力破解5G建设中的难点堵点,推动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深入贯彻资源共享、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共建共享力度。
合理布局算力基础设施。算力的提升将加快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新底座。通信行业要积极投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内蒙古自治区枢纽节点与其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间的网络传输性能;建设超大数据处理中心,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提升应用发展水平,在应用类、云服务能力、应用深度上逐步完善,结合业务需求差异优化布局。
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建设。通信行业要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推动IT与OT网络深度融合,同时要助力相关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政府应出台各类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
推进数实深度融合,打造发展新业态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信行业要加快5G等信息通信技术从企业生产外围向核心环节延伸拓展,继续深耕5G在矿山、能源等领域的行业应用,形成标杆典型案例,支持传统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此外,要深入推动政务、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5G规模化应用,持续拓展5G融合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完善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融合生态圈,加快形成生态融合、各方协作的发展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深化“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通信行业要以工业互联网为支点,积极引导区内工业企业打通设计与制造、消费与生产、管理与服务之间的数据流,结合自治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分场景、分步骤地拓展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通信行业全程全网的特点,深化国内“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共享,加强针对工业制造企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积极参与“百城千园行”活动,打通工业互联网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助力自治区打造一批5G工厂示范项目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打造应用标杆,突出示范作用。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区,深入推进以“大智云物”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在鄂尔多斯、通辽、锡林郭勒盟等地区,深入推进以“5G+智慧矿山”为代表的行业应用;在呼伦贝尔、兴安盟、阿拉善盟等地区深入推进以“5G+智慧旅游”为代表的行业应用,加强数字产品、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
加速人才培养,提供发展新保障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通信行业应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梳理,根据不同专业建立人才库,为全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积极发挥现有人才优势,加大内部人才的培养激励力度,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培养一批综合型人才、跨领域人才。
深度参与“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通信行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行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合作项目,定向培养专项领域的“作战军团”。更重要的是在深度参与数字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充分发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中间作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从需求对接、专业设计、教学实践、项目评价到人才使用等各环节入手,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数据中心、云计算基地等现有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创新工作室等人才培养阵地。
李彦宏智能经济
建立人才合作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才不应再有固定的、局限的属性,而是全社会共有的、可用的资源。如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疗专家可以通过5G网络为偏远地区的病人进行会诊、手术;上海名校的名师可以远程为农村牧区的孩子上课。专家不应固定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单位,因此要应尽快与各行业专家建立合作机制。
*本文刊载于《通信世界》总第946期
马斯克删推特账号 新闻
2024年6月25日 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