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曾经火热的元宇宙如今俨然到了几乎无人问津的地步。而元宇宙这一浪潮的退去更是直接导致了XR生态的下行,近日PICO的大规模裁员无疑就是明证。不过VR进入低谷期,并不意味着隔壁的AR也在走上了下坡路。日前就有消息显示,国内知名AR眼镜品牌Rokid已完成C轮融资,总规模达1.12亿美元,投后估值也来到了10亿美元。
据了解,Rokid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公司,专注于人机交互技术,总部位于杭州。目前Rokid正在研发AR眼镜和YodaOS操作系统等硬件和软件产品,并为消费者和商业客户开发了一系列增强现实(AR)解决方案,其中包括Rokid Max AR眼镜和Rokid Station。
事实上,不仅仅是Rokid一家,同样是国内AR眼镜领军者的雷鸟创新,此前在今年春季也完成了总额过亿元的A轮融资。另外一家AR眼镜大厂Nreal,也在今年5月完成品牌升级、更名XREAL,为全球扩展做布局。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更加前沿的VR“凉了”,AR却在2023年依然收获了市场的青睐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是在概念落地上,VR选择了C端、而AR则瞄准的是B端。
ipados16.1正式版发布时间
VR偏向消费级市场,而AR偏向企业级市场,可能正是两者不同命运的关键。毕竟消费级市场的特征是注重体验,企业级市场则更注重效率。显而易见,在体验层面VR现在做得并不优秀,内容的匮乏更是导致了VR厂商在用低价打开了市场后,很快就显现出后继无力的状态,“买回来就吃灰”也成为了许多消费者共同的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VR又如何能够吸引资本市场的热情呢。
可反观AR,长期以来基本都是面向企业级用户,而用增强现实技术来为企业应用赋能这件事,微软的HoloLens已经做出了示范。借助增强现实帮助使用者获得额外的信息这一场景,也已经在工业、医疗、教育、军工、安防领域拥有了大批成熟案例落地。当然,AR行业的从业者更多倾向于B端并非是看不上消费级市场,而是这个赛道现象级企业Magic Leap的首款消费级产品遭遇了翻车。
2020年中国产业互联网百强企业
Magic Leap的失败也证明了AR眼镜的使用场景有一定局限性、交互方式的效率低下,以及续航和佩戴体验不可兼得的问题,在光学技术没有跨越式发展的情况下,AR眼镜很难取代智能手机作为个人移动计算设备的地位。但在企业级市场,客户对于AR设备的佩戴要求更加宽容,后者作为效率提升的工具或者是辅助工作配件的用途,也很快被发掘了出来。
今年年初,Magic Leap发布了行业内首款可同时用于手术室和其他临床环境的AR头显,其能够通过重建3D医疗影像、标注医疗器械等方式来辅助临床治疗。Rokid也积极参与到B端市场中,它推出的Rokid Glass 2能够让专家第一视角实时参与诊疗,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
有了来自B端的需求为AR托底,这也是AR在2023年没有与VR一同沉沦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2023年AR行业也成功地撬开了消费级市场,Rokid Air、Nreal Air、雷鸟X2等一大批面向消费级市场的AR眼镜产品,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纵观在今年上架的消费级AR眼镜,可以说是出奇的相似,基本上都是走了轻量化的路线,功能上也不再花里胡哨,而是以翻译、导航、音视频通话等更加实用的功能为主。
不同于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VR,AR在消费级市场上选择了工具化这一策略。不得不说,这些国内的AR眼镜厂商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毕竟以当下的技术条件,无论是反射式的几何阵列光波导、还是衍射式的表面浮雕光栅波导,或者说衍射式的体全息都还谈不上成熟,想要借助增强现实来体验更具沉浸感内容的结果,就必然是高昂的成本。而Meta Quest 2、PICO 3也都已经证明,低价才是大多数消费者愿意去尝鲜新技术的关键。
实用的功能搭配具有未来感的AR眼镜这一产品形态,再辅以合适的定价,三重要素就构成了AR眼镜如今能够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关键。根据京东潮酷数码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11月14日,今年AR眼镜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4倍,雷鸟创新、XREAL、Rokid等头部厂商在双11期间的销量也都超过了一万台大关。
在一方面是AR硬件大本营企业级市场没有丢失,另一方面AR眼镜在消费级市场接受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当然是AR厂商和VR厂商在2023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