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丰巢登上了热门头条。「丰巢诱导收费,存放7小时需要打赏1元才能开柜?」的文章引起了笔者注意。难道最近快递柜也顶不住运营的压力?最终要以收费的形式才能生存下去?
丰巢诱导套路
根据微博头条发布的图片可以看到,丰巢取件界面中的「跳过赞赏」选项被设计在一个付款二维码下方,而且「跳过赞赏」选项明显与二维码有明度区别(明度是指明暗对比对比度,如不仔细查看很难发现这个选项)。这不是赤 裸裸的引导消费者扫码支付吗?
虽然随后丰巢火急回应:可自选,误赞赏可退。但仍有不少消费者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丰巢这样做是在“诱导收费”。
第三方火车票订票APP诱导套路
除了日常拿快递,大家一般周末经常会跨省游玩。在出行方式上,火车是相对轻松且高性价比的选择。为了提前订到心仪的火车票,不少消费者会选择在诸如高铁管家等第三方购票平台上订票。但是笔者最近发现高铁管家也出现过“诱导收费”。
如上图,在高铁管家APP订单支付页面,明确标示了二等座的价格,“立即预定”按钮下方又添加一行小字“VIP优享出票,酒店红包+10元X1”(优先出票,提供酒店消费红包,需加10元服务费),消费者如不仔细查看支付页面,很难发现页面上有附加收费的项目。这其实也不能怪消费者,高铁管家在设计页面上就有很大的问题,无论是按钮大小,还是字体颜色,都有意引导消费者点击/扫码付费。
不单是APP上的小程序,就算是大型电商网站也是存在类似的问题。某电商平台向新用户发放试用会员,在试用期间用户可以享受各种打折优惠。用户以为自己薅了大把羊毛,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平台在为他们开通会员的同时,还“顺便”帮他们开通「到期付费」。如果不是细心的消费者去查账单,估计被平台「反薅2年」都发现不了。
线下诱导套路
难道这些“诱导收费”只存在线上吗?笔者发现线下的“诱导收费”更触目惊心,原以为“诱导收费”一般金额并不会太大,怎发现“诱导收费”的金额可达上万元!
福建某个美容会所打着“1元进店”的体验口号,引导顾客先进店体验美容项目,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员推销各种护肤产品,并且提醒消费者护理次数少并不会有美颜效果,软磨硬泡下忽悠消费者消费3万多元。如此看来线上与线下都会出现诱导消费,而线下的诱导消费金额会更加恐怖。幸运的是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及时曝光此类案件,让其他消费者有所警惕。
“诱导收费的套路,往往都是这么朴实无华”
“诱导收费”一般是从2个方面“欺骗”消费者买单。
第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惯性思维」。以快递柜为例,大多数消费者去取快递都是习惯性地扫码开柜,匆匆走人。这个开柜过程中,丰巢误导消费者需要“赞赏”才能开柜。另一个例子:某商城可以「5元购买20元抵扣券」,一般消费者只看到优惠券面值,却并没留意抵扣券的使用规则,使用的时候才发现抵扣券只能用于高价商品。
监管机构虽然明确要求商家、平台必须标示所有的附加费用(诸如保险费、礼包费、升级费),但对标示的大小、颜色、位置却没有严格具体的规范。这就使得商家、平台有机可乘,从中渔利。
全球十大汽车品牌价值排行榜
第二种是线下商家对消费者进行“无尽洗脑”。“无尽洗脑”这个词可能大家比较陌生,笔者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型美妆、医美品牌都经常用一句“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去引导消费者消费。再加上销售不停在耳边推广,消费者也会慢慢对这项产品(服务)产生想法,进而被商家诱导消费。
摊上“诱导收费”之后,我们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上面说到线上,线下遇到个人消费权益被侵害的时候,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这里笔者提供4个可行步骤:
步骤一:先向商家沟通。不管商家同不同意退款,一定要拍照保留好交易证据以及商家如何诱导消费者消费的证据,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录下录音,为自己的辩护提供多一份有力的证据。(维权前提条件)
步骤二:消费者可拨打消费者委员会电话(12315)。虽然消费者委员会是独立运作,并没有处罚权,但是消委会会帮你与商家沟通调解,向店家施压,促使商家退还消费金额给消费者。
步骤三:消费者到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市场监督管理局具有处罚权,而且大概率会和警察去辅助处理。一般情况下,涉及较大金额的案件纠纷可以寻找此途径帮助。
步骤四:如果以上步骤都不能解决,便只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上面细说了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消费者如何获得赔偿
笔者在看到“丰巢”事件后,便去查看了一下《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提取了以下重点内容:
《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简单来说,一般能被判定“诱导消费”的案件可以获得最高3倍赔偿,不足500金额以500元计算。
虽然“诱导收费”的解决方法是有了,但是笔者不希望大家掉进这个坑,毕竟从这个坑爬出来也是很浪费时间。
总结
之所以商家、平台能够成功地从消费者身上薅羊毛,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诱导消费数额较小,不足以引起消费者重视。到了这里笔者就想对广大商家、平台说一句,能不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让消费者清楚看到关键字(附加收费项目),笔者相信产品和服务做得好还是有不少人会为此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