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产业兴则农村旺、农民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要求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我国应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我国也应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提高农业产业的收益和农民收入。
数字技术不断渗透至农村产业经济领域,加速了现代产业要素与乡村传统产业的融合,有助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与发展,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乡村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数字技术层面,乡村的网络质量、信息服务与终端供给水平等有待提升,农业专用传感器、智能感知系统、终端远程控制系统、智能化精准作业装备仍较为落后,很难实现多功能、复式、实时监测等精细化作业;在乡村产业层面,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仍然存在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资本下乡监管机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等有待建立与完善。
数字技术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数字应用性技术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实际需求
当前从事“三农”相关信息服务及信息产品开发的企业较少,农业生产领域数字化研究应用明显滞后。国内有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农业信息化农具技术研究,但概念性产品多,实际产业化率不高,信息化新农具产品的精确性、稳定性等指标往往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自主研发的农业传感器稳定性较差,智能感知系统灵敏度不高,在芯片、关键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终端远程控制系统和执行控制指令系统精确性不足。农业智能决策模型和应用控制阈值模型目前主要是时序控制、单一指标控制,难以实现多指标协同按需控制,辅助决策和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还需要提高。智能化精准作业装备还处于起步阶段,高端智能化农机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精细化农机设备较少,科技含量不高,作业质量较差,很难实现多功能、复式、实时监测等精细化作业。
西部数据硬盘2T
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不充分,“数字红利”未能充分释放
某些农业产业问题的解决仅停留在技术本身,“数字农业”还不能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农业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三二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44.7%、24.0%和10.5%,农业数字经济占比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中国现有的农业产业全链条信息化整合程度还较低,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产业链环节衔接松散,缺乏有效的组织,阻碍了中国农业的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其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生态融合”,从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迭代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快手购物狂欢节集卡分一亿
数字农业投入维护成本高,大规模推广使用尚待时日
数字农业相关的数字化设备及信息化平台的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较高,无论是生产所需的传感设备、控制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安装,还是软件平台的开发及运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于农业效益而言,农业数字化的成本普通农户无法承担。另外,农业的生产基础条件可控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化农具所实现的效果。农业生产环境较为恶劣,生产现场安装部署信息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进一步加大了诸如农业物联网的维护成本。区别于工业、制造业,农业生产数字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其在前期投人成本较大,尤其是在经济收益较低的农业产业,产出难以预测,成本和效益难以兼顾,数字农业相关的信息化农具投入使用、大面积推广十分艰难。
高素质劳动力匮乏,数字技术应用受限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的农业智能化装备及综合应用服务系统的使用,对应用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农业经营者和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务农内生动力不足,大部分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传承,对农业生产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接受程度较低。同时,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数字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对农民的相关职业技术培训,这些都成为制约数字农业发展、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的突出短板。
数字技术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建议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
构建财政、金融、保险同步协作的农业支持新体系,深化数字农业重点难点领域改革创新,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突出财政资金向数字农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倾斜,支持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对核心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进重点产品示范应用。增强政府对数字农业融资的引导与管理职能,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融合、项目开发与配套政策相融合、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相融合的金融体系建设,优化相关产业融资环境。加快实施数字农业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加强产业链配套,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统筹衔接数字农业相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应用部署等环节工作,充分调动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一批面向行业的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融合创新载体,加强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合作,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推进产需对接,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加强数字农业核心技术研发支持,推动产业应用技术实现突破
农业领域物联网技术需在全面感知、安全传递、智能处理阶段进行重点研究与突破,要加大对该领域研究的支持鼓励力度,推动农业大数据智能水平提升。开展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恶劣条件下高可靠、高耐用性的传感器研究,通过互联网、近距离无线通信、4G/5G无线网络、低功耗广域网、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技术,实现感知数据信息的可靠传递、有效交互。通过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云计算、智能分析和决策等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农业信息数据的智能处理。开展农业动植物知识模型、核心算法与支持决策系统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加强智能农机装备“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依托各地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协同国际国内顶端创新理论联合开展攻关,重点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作物在线识别与测量、设施空间感知与导航,研制适应恶劣农业生产环境、满足严苛工况要求、低成本、易组装的各类智能农机控制传感器、直流大扭矩低速电机及其驱动器等核心部件。推进农业机器人行走、感知、作业的整机架构与通信协议的标准化,以及机械臂与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构型与关节/控制器的标准化、设计流程与精密制造工艺的标准化。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的服务组件在农机装备制造和作业上的应用,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编制高端农机装备技术路线图,引导智能高效农机装备加快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对接重点用户,形成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相互促进机制,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整合产业链信息资源,打造数字服务共享平台
鼓励龙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信息资源,打造产业互联网等生产性服务共享平台,带动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整体转型提升。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乡村产业数字中心,加强对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提高乡村产业全链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充分对接终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连成一体、协同运作,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聚焦地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推动其特色优势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构建生产技术、产业发展分析、市场监测预警、质量安全追溯等全方位、全过程信息服务网络。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同时通过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数据资源整合,逐步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制定涉农经营主体优惠政策,建立差异化的数字农业补贴机制
鉴于农业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区域性、高度分散和个性化特点,应尽快制定面向涉农经营主体(尤其是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农业技术及产品投入的补贴、投资、金融、信贷、税收、项目建设等各种优惠政策。要将农业物联网成套设备、智能农机配套测控终端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适度提高智能化高端农机购置补贴标准。
针对区域和产业差异性,建立支持各类规模农户应用数字技术的差异化补贴机制:为小规模农户提供智能移动终端补贴与网络接入费用减免;按照生产规模给予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以定额补贴或比例补贴,按照服务面积给予智能作业服务主体以托管服务补贴。针对生猪、奶牛、家禽养殖大县实施智慧畜禽养殖试点补贴方案;针对大田粮食、露地蔬菜等的智能动力设备和专用作业装备,给予购置补贴与作业服务补贴。以设施蔬菜标准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重点,探索农业物联网成套设备与解决方案补贴办法。
培育高素质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推进农民职业化经营
为契合数字乡村、数字农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方面的较高要求,需要着力打造职业化、高素质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立起农民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励农民参与到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农民职业培训基地,强化在线培训服务,设计合理的培训方式与内容,扎根县乡专注于培养掌握扎实专业务农技能、具备经营数字农业能力的高素质实干型与复合型人才,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培养符合数字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农人”,促使传统农民先向职业农民转型,再向“新农人”转变,鼓励农村中青年回农村工作,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发掘和培养农业企业家,在这些致富带头人的影响下,引导小规模农户采纳数字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