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按照移动通信“应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节奏,当5G如火如荼发展之时,全球已经开始了6G技术的研发。在日前举办的“2023 MWC上海”期间,6G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无论在展馆还是在论坛上,6G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6月29日,“2023中国移动6G协同创新论坛”举办,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移动勇担重任,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目标,做好6G的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
趵突泉鲤鱼
6G迎来关键时间节点
近期6G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ITU完成《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二是工信部发布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率先在全球将6GHz频段划分用于5G/6G系统。“移动通信十年一代,当前ITU明确6G愿景与指标体系,工信部全球率先将6GHz用于5G/6G系统,标志着6G研发进入加速期,但相比5G而言6G面临着更多挑战。”王晓云认为。
荣耀p60pro可以升级鸿蒙系统吗
从时间进度看,6G比5G起步更早。例如,2013年全球启动5G研究,而6G研究则从2018年开始,比既定计划提前5年;在框架及建议书方面,5G为2015年,6G为2023年,6G提前了2年;在频率规划方面,5G为2017年,6G为2023年,6G提前了4年。起步更早,或许意味着5G周期更长。
谈及ITU明确的6G六大典型场景——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AI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王晓云认为,这些场景涵盖“覆盖全域化、性能沉浸化、要素融合化、网络平台化”等特征,将实现移动通信向移动信息服务的重大转变。其中,网络平台化是基座,聚合相关业务能力,实现供需动态匹配,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移动信息服务。
microsoft ie漏洞
分析ITU明确的15个能力指标体系,王晓云认为6G技术创新面临“三重挑战”:随着容量逼近香农极限、摩尔定律接近极限、场景更极致更多样,原创技术亟待突破;AI与通信、感知与通信的融合,又对融合技术创新提出了挑战;而所有挑战都需要网络基座予以承载,因此网络也面临着覆盖、可持续性、互操作、定位能力拓展创新的挑战。
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
作为国家创新的主力军、国内外标准组织的排头兵、原创技术的先行者、学术交流的生力军,中国移动积极融入6G国家创新大局,引领6G创新发展。“中国移动勇担重任,在3G到5G跨越式发展基础上,实现6G持续引领创新,发挥网的优势,强化总体技术布局、原创技术攻关,推进网络商用落地。”王晓云表示。
王晓云形象地比喻,在6G新征程上,中国移动将做好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出卷人,即结合网的需求,提出6G“要什么”;答卷人,即发挥网的优势,回答6G“是什么”;阅卷人,即推进网的商用,回答6G“用什么”。
王晓云介绍,中国移动将借鉴3G到5G经验,系统性、体系化转变6G出题、答题、阅卷方式,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奠定基础。
出卷人方面,中国移动将从市场和需求牵引到强化技术布局,统筹资源“出题”。从技术布局来看,将从6G的整体视角,结合网的需求,形成技术布局体系、产学研合作体系;从统筹资源来看,将用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移动联合基金”“鹏城-中移科创基金”“高校联合载体”等资源,有侧重、强统筹。
答卷人方面,中国移动将从工程技术的创新到强化原创技术突破,全面布局“答题”。强化与高校合作、强化技术融合创新,突破更多原创技术;贯通布局理论、技术、标准、样机全环节,推动全球6G统一标准,让长板更强、短板补齐。
阅卷人方面,中国移动从评估和试验推进到强化基地建设,开放合作“阅卷”。将建设6G协同创新基地,构建6G试验装置,使得评估和试验手段更健全;将依托6G协同创新基地,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促进拓展产学研合作范围和深度。
据悉,中国移动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强化关键技术系统性创新,打造6G科学实验装置,已经形成“3+10+1”的6G技术体系布局。其中“3”指3个技术领域,“10”指10个技术方向,“1”指1套科学装置。
在“2023中国移动6G协同创新论坛”上,中国移动正式发布6G公共试验验证平台、6G协同创新样机平台成果、天行者低空经济先驱行动计划,以实际行动加速原创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形成共识,引领6G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