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唐韧 (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授权转载发布。
不知道昨晚你们的朋友圈是什么情况,反正我的是被 GPT-4刷屏了。包括今天早上,这种趋势还在延续。
作为一个去年就玩上 ChatGPT 的人,也在当时写了一篇保姆级注册使用教程。但我发现,还有绝大多数人只是听说过,并没有上手把玩。
阿凡达2·水之道免费
新事物,总是以超过我们认知的速度在向我们靠近,未来也是在悄无声息中变成了当下。
过去这几个月我也一直在关注 OpenAI 对其的改进,直到看了 GPT-4的 Demo Show 我才感觉到,真 TM 牛!
一大早我就和几个产品老油条在讨论 GPT-4带来的改进,其中演示环节有一个看图写代码的 demo 直接惊讶到我们。
演示人在本子上画了一个网页原型草图,然后拍照发给 ChatGPT 并让它制作一份 HTML 代码。
结果,真的按需求写出来一份可运行的 HTML 代码。
说实话,看到这个操作后,一定有人开始慌了。
这么一来,产品经理似乎可以变成需求提出者,而程序员的活儿可以交给 ChatGPT 类的产品去干。
同理,产品经理也不再需要自己画原型写文档,完全可以由 AI 搞定。
虽然现在 GPT-4在完整且正确性的能力上还有待提升,但如今的开头已经预示了不远的未来。
相较于之前,GPT-4可以理解图片并分析其中的内容。比如,输入一张这样的图片,GPT-4会给出看图说话的理解。
这个过程对人类来说可能很简单,但对于计算机和算法去理解,那就是一个跨越。
再比如,给 GPT-4输入一张图片,然后把统计需求描述给它。接下来,它就会按你的要求给出完整分析过程。
再再比如,它甚至能略带幽默感去理解一个笑话。
基于这种能力迭代,可以预见,未来 AI 会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起初可能扮演的是效率工具的角色,辅助人类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然后可能扮演的是半自动助理的角色,可以部分取代人类完成一些基础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处理。
进一步可能扮演的是全自动机器人的角色,可以完全取代人类进行社会生产并提升生产力。
联想打印机新款
就拿我们熟悉的产品工作来说,未来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需求的获取方式依旧没有变,来源于用户、产品洞察、业务和运营方提出等。
但是,需求的分析和实现过程会变。
以前是产品经理去分析和转化,然后形成需求清单和功能列表,接下来画原型并转交设计,进而由程序员开发。
引入 AI 能力后,产品经理会直接向 AI 表达需求,预设环境,提出要求,并最终作为检测者验证 AI 产出结果。
这个过程中,可以是文字加草图输入,然后 AI 直接产出带标注的高保真原型图以及完整的 PRD 文档。
要知道,AI 在绘图能力上也在同步进化。
那时候,产品经理的部分技能会被 AI 取代,但不可取代的依旧是做选择、做判断、以及做决策的能力。
同样,基础性程序开发的工作也会被 AI 程序员取代,但系统架构、技术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依旧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短期内取代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以上只是设想,如果真的有公司开发这样的产品,那对于企业来说完全有理由去选择,以此实现降本增效。
说到这,其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产品会在未来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前几天,李开复老师在创新工厂对 AI2.0可能会诞生新平台并重写所有应用做了一场分享。
所谓 AI2.0,其实是相对于 AI1.0而言的。具体的区别,你们可以看下这张 PPT。
AI1.0的特点是单一领域数据集、独立模型、劳动密集型数据标注。
新能源电动车能量回收
简单说,就是一个领域的应用需要训练一个算法模型,然后需要为其训练收集并标注大量的数据,后者还只能通过人工来做。
因此,很多 AI 产品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就是成本太高和效果不好。
AI2.0的特点是一个跨领域的基础模型,无需人工标注,可以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集并产生输出。
而这次的 GPT-4也就是多模态大模型,除了能接收文字数据,还可以处理图片、语音、视频等。
这种多模态大模型可以成为 AI 基础设施,供各行各、各种类型的产品使用,就像 Android 和 iOS 操作系统一样。
ChatGPT 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角色预设,还可以产生 TalkGPT、CodeGPT、PMGPT 等等。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和各路的行业大佬们纷纷投身中国版 OpenAI 创业的原因。
历史性操作系统级别的机会,谁都不想错过。
过去20年,国内大多数的创业都是围绕应用层面的创新,而涉及到底层操作系统的东西,我们还是只能用别人的。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国人也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不被卡脖子。
发挥一下想象力,假设未来有一个成熟的多模态大模型开放 API 供广大应用开发者使用,那由此就会产生很多新的应用机会。
比如,社交产品冷启动的问题、个性化推荐算法智能化的问题、搜索引擎精确性的问题。
就拿社交产品来说,不确定性都来自于人,而 AI 可以模拟出一个最了解你以及你最认可的人,你们可以实现神同步。
试想,这样的永远在线好友既能为你排忧解难,也能安慰你的情绪,还能帮你处理日常事务,怎能不强大。
再比如,我一直以来有的一个需求,就是将我过去写过的所有文章作为知识库,让 AI 学习并构建一个虚拟的我。这个「AI唐韧」可以基于知识库模拟我的认知和习惯去创作文章、去回答问题、甚至去做直播。
这么一来,我就可以专注于持续迭代自己并为 AI 持续输入关于我的新知识、新认知、新能力。
这一切,都有赖于一个像操作系统般可随时调用和便捷使用的服务。
GPT-4的发布确实会让一部分人开始慌了,有人慌的是自己会被取代,有人慌的是这样的机会该如何迅速抓住。
不管怎么说,未来确实在向我们靠近,而且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