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写沁园春雪长沙?
- 2、沁园春长沙的历史含义?
- 3、沁园春长沙概括全文?
- 4、沁园春长沙创作时间?
- 5、沁园春长沙写作时作者年龄?
- 6、沁园春长沙的创作时代,时代特征,时代使命,诗歌主旨是什么?
- 7、沁园春长沙是哪一年写的来?
为什么写沁园春雪长沙?
因为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沁园春长沙的历史含义?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沁园春长沙概括全文?
本文用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贯穿了全诗。通过利和看写出江山的壮丽,通过唱问单词,写出了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回忆曾经的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发革命者的历史责任。
沁园春长沙创作时间?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1925年晚秋,由韶山去广州,途经长沙时写的。 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面对寒秋中的橘子洲头和岳麓山,诗人回忆起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抒发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表达了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十一年后的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另一首《沁园春•雪》里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雄心壮志,一以贯之! 二十四年后的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壮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当年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终于实现了!
沁园春长沙写作时作者年龄?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作者时年32岁,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写《沁园春·长沙》时的毛泽东时年32岁。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时代,时代特征,时代使命,诗歌主旨是什么?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沁园春长沙是哪一年写的来?
1925年成诗。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扩展资料 赏析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 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沁园春·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