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投资者,主要是一些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知名富豪或其所属企业。基石投资者的引进实际是对公司基本面和发展前景的肯定,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信心。相应地,基石投资者需要承诺购买且上市后锁定3到6个月。同时,基石投资者不能重复进行申购,特别关键的是基石投资者要在公司的招股书中披露,需要公开一些相关信息。
我们还是举个通俗易懂的栗子吧!
这一天,王狗蛋的“狗蛋科技”公司是一家内地公司,现在准备在港股上市。
李狗嗨作为香港本地的大富豪和投资一哥,和王狗蛋在美国留学时是同学,于是王狗蛋找到李狗嗨说:“哥,我要在港股上市了,但感觉你们这边的投资人不太了解我们狗蛋科技呀,你给我做个信用背书咋样!”李狗嗨本来就一直关注着狗蛋科技,于是对外公布了“李狗嗨承诺购买狗蛋科技发行的xxxx股票!且认可6个月的锁定期~”
赵狗剩则不同,作为“狗剩资本”的一员,早在有消息传闻狗蛋科技要来港股上市的时候,就派兵遣将去内陆调查狗蛋科技的实际情况,这一调查不得了,什么近几年很火的“狗信”“狗狗荣耀”“狗音”都是狗蛋科技旗下产品,狗剩资本非常看好狗蛋科技,生怕拿不到足够的份额,于是赵狗剩找到了王狗蛋,并“以狗剩资本的名义承诺购买狗蛋科技发行的xxxx股票!且认可6个月的锁定期~”
于是,李狗嗨和赵狗剩就成了“狗蛋科技”的基石投资者。
基石投资者的由来
从2005年起,港股引入了基石投资者。
因为港股市场的投资者并不清楚一个来自内地的拟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而散户们又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判断是否要去参与申购,最多就是依靠招股说明书,但是大家都懂得,散户如果能认认真真把招股说明书研究透彻那就不叫散户了,但如果有市场上知名的机构或个人提前入股,还锁定持股6个月,那很多散户就会有信心(or卸下防备)去申购了。
市场毕竟不总如意,2011-2012年间,受全球经济放缓及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港股IPO持续低迷,一些冷门的IPO不得不通过寻找基石投资者来实现上市的需求,有求于人嘛?一些抽屉协议(under the table)应运而生,比如有收益率保底或者其他利益输送,说白了就是合伙噶韭菜,因此到了2013年,根据香港联交所刊发的指引:“基石投资者的投资,除保证按首次公开招股价分配股份外,不得向基石投资者提供直接或间接利益”。
基石投资者的种类
在香港IPO市场,主要是以下五类角色充当基石投资者。
第1类:主权财富基金
典型代表: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新加坡两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成立于 1982 年,创始主席是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主要负责投资并管理新加坡政府的海外资产。GIC于1995年前后进入中国,当年作为发起股东之一参与创建中金公司,迄今20多年,GIC已在金融、能源、食品、医药健康及科技互联网等行业投资了数十家中国公司,包括美团、小米、百威亚太等。
第2类:国际机构投资者,包括家族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银行等等。
典型代表:
LGT,成立于1920年,隶属于有900多年历史的列支敦士登皇室,是由家族拥有的全球最大私人银行及资产管理集团。现任CEO为列支敦士登王子Prince Max von und zu Liechtenstein。LGT是中国境内首批国际机构投资者之一,在亚洲业务迅猛增长拉动下,近年财务表现强劲。曾与蚂蚁金服共同作为华兴资本控股的基石投资者。
第3类:私募股权基金
典型代表:
贝莱德基金(BlackRock),创立于1988年,是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基金之一,截止2021年,该公司管理着超过10万亿美元资产。10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2017年日本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把BlackRock当作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排名中,BlackRock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曾作为九毛九 、康基医疗 的等企业的基石投资者。
第4类:企业
企业出于自身战略/策略合作考虑,主业以外本身就有资金做财务投资以分散主业经营风险;兄弟公司友情捧场等原因,会参与新股基石投资。
苹果与三星的竞争状况分析
典型案例:
三生制药基石投资者有迈博药业、中国生物制药参与了亚盛医药的基石投资。
第5类:富豪
常见的是香港城中几大富豪,东南亚(新加坡,大马,台湾等)富豪。
典型案例:
烨星集团上市时,恒基地产的董事会主席李家杰为基石投资者,其持有的Successful Lotus Limited认购2100万港元股份,总金额约3276万港元。
第6类: 私募机构
一般不常见,但是在特殊时期会出现IPO市场的估值甚至比pre-IPO市场估值还要低,而且流动性好很多,所以私募也会进来买IPO,他们同样不介意6个月的锁定期。
基石投资者参与的利弊
从投资的角度看,成为基石投资者的好处就是保证足够的份额,因为港股IPO的分货是由发行人和投行决定的,对某一个投资者,给货还是不给,给多少,完全是一个商业上的决定,而不是按比例给货。
如果狗蛋科技是一家被市场认可的好公司,发展前景宽广,基本面普遍被业内看好,那么王狗蛋就不愁上市,而李狗嗨和赵狗剩则会想尽办法成为狗蛋科技的基石投资者。
相反,如果狗蛋科技是一家不咋地的公司,那么IPO时就不得不求助于“基石投资者”来帮助他们顺利上市,这时候大家都不太愿意做冤大头,毕竟想买的话有足够的额度,而做基石投资者是有成本投入的。
一方面,最后认购的价格在签订认购协议的时间节点是一个未知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上市后的锁定期意味着基石投资者要承担很大的市场风险。
成为基石投资者的利弊也反馈到发行人身上。
好公司不仅不需要基石,还会嫌弃他们的锁定期使股票流通受限。
不太行的公司则非常需要基石投资者,来为IPO的成功保驾护航,并帮助其在市场上传递正面消息,树立信心,吸引散户们。
基石投资者的注意事项
1)有基石就一定涨吗?基石会不会有“翻车”的时候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的新股有了基石投资者,也会破发,比如2019年上市的申万宏源,虽然拥有工银资管、华夏人寿等13名基石投资者,但也因财务表现不佳首日惨遭破发。
华为p60手机2022年
2)基石本身只能作为一种投资参考,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灵验,甚至会被发行人利用。
港交所规定公众持股比例不可低于25%,基石投资者认购的份额归属于公众持股,且认购比例较高,可以被发行人利用作为上市的敲门砖。
基石投资者对于新股短期表现并不看重,他们主要满足于提前认购获得的大额股份。投行对基石依赖更甚,只要能把基石投资者谈下来,就能赚到发行人更多的钱。不难发现近年来有基石投资者的新股越来越多,破发率也逐渐被推高。
即便新股定价过高、估值不合理,有了基石投资者照样成功上市。恶果则由市场承担,比如首日破发,股价不断下探。但基石投资者不介意当“炮灰”,破发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并不严重,如果充当基石可以为同行兄弟“撑场,那破发的损失可能算不上什么。
这就解释了为何有的新股在基石投资者加持下依旧破发,并非基石投资者不够知名,而是发行定价、估值不合理、业务能力差或者市场资金面紧张等综合因素造成的,故基石越来越具备护身符的意味。
3)如果基石投资者认购比例过高,分给市场的份额过小,还造成新股流动性不足,从而发展为“僵尸股”。一般基石投资者认购比例为20%,当年市值百亿的浙商银行基石投资者认购比例高达57.61%,上市后成交持续低迷,2018年12月该股一再零成交,沦为“僵尸股”。
4)基石投资者制度有一个延时炸弹叫解禁期。为防止上市后立刻被抛售,基石禁售期通常为3-6个月,这段时间基石投资者不能卖出持股,减少股价剧烈波动的风险。
但解禁期过后基石投资者可抛售持有股份,致股价急剧下搓,基本面难以修复,引发市场恐慌,股价一跌不可收拾。此前用户庞大,却连年亏损的美图公司面对众多非议挂牌上市,但在2016年6月基石解禁日当天早盘美图暴跌,当天三笔大额协议金额约8.6亿港元,占当天成交量约50%,这无疑是基石投资者和股东的抛售。
本文转自:文少满满仓、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