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SC(07)330道岔根据92型60㎏/m12号单开道岔改进设计其中Ⅲ型弹条改为Ⅱ弹条,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
对道岔侧向平面线型,R采用350.7175m圆曲线型,改善了列车侧向进出岔的运行条件,减少尖轨的磨耗。曲线尖轨尖端向后量3508mm处,侧股轨距1441.6mm。
解决了岔枕预埋塑料管失效后的快速更换及塑料套管与
岔枕等寿命问题。
采用了缓冲套(复合缓冲套),缓冲了横向力对岔枕螺栓
的冲击,并降低了横向力作用点的高度,改善了岔枕螺栓的
受力状态。
采用分段分级调整板下垫层刚度,实现岔区刚度均匀化,
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平顺性和舒适性。优化电务锁闭机构,解
决卡阻问题。
一、道岔性能
1、道岔平面尺寸:道岔全长:37907mm;辙叉长度5992mm, 基本轨长度15700mm。道岔前长:16853mm;道岔后长:21054mm。以上尺寸可与92型60㎏/m钢轨12号木枕道岔实现整组互换。
2 、道岔允许通过速度直向:客车120km/h ;货车90km/h (轴重23t) 侧向:50km/h ;导曲线半径350.7175m 。
3 、可根据当地气候选择间隔铁或限位器作为温度力传递结构。轨温变化幅度≥90° 地区,尖轨跟部应为间隔铁(限位器),作为温度传力结构;轨温变化幅度<90° 地区,尖轨跟端可不设传力结构,但可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选择设置跟部传力结构。
4、本道岔轨下基础近碎石道床设计,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岔枕,岔枕垂直于主线,两牵引点岔枕间距650mm,10号至11号岔枕间距按607mm布置,其余均为600mm。第一牵引点动程180mm,第二牵引点动程75mm。
5、本道岔用于单渡线时,线间距需≥5m,若线间距<5m
单渡线时,长岔枕应另行设计。
6、直股护轨跟端至直上股岔后配轨轨端距离为446mm。
7、侧股护轨跟端至侧下股岔后配轨轨端距离为1185mm。
①对于无缝道岔,容许尖轨与基本轨有一定的相对位移,部分地释放钢轨温度力。当位移至极限位置时,限位器将部分温度力向基本轨传递,并限制尖轨与基本轨进一步相对位移。
②限位器中π形和T形铁之间的间隙为前后各7.0mm。
1 、为加强基本轨稳定性,减小外倾和轨距扩张,在基本
轨外侧牵引点附近设置轨撑。
2 、辙叉部分设置1 :20 的轨顶坡。
SC(07)330总布置图
SC(07)330-100转辙部分布置图
SC330道岔基本框架尺寸
Q
y1
x1
y2
x2
y3
x3
y4
x4
y5
3220
1437
2721
1471
5641
1506
7641
1549
12478
1699
SC330道岔基本框架尺寸(mm)
SC330道岔拉连杆尺寸
1、第一拉杆全长B963mm。
2、第二连杆全长1023mm。
3、第三拉杆全长B1088mm。
为什么要在护轨垫板设6mm的橡胶垫板找平?
①由于护轨垫板厚度较辙叉垫板厚度相差5mm,辙叉设1∶20轨顶
坡,护轨设1∶40轨底坡,造成高差1mm,故所有护轨的垫板下需增设
6mm橡胶垫片找平。
②大中修时,把护轨垫板盲目换成10mm的厚的橡胶垫板、日常养护不当或养护周期较长形成以下病害主要的原因:
a、辙叉部分出现水平高差。
b、翼轨出现不正常磨耗。
c、护轨作用边产生不均匀磨耗。
SC(07)330道岔常见病害
通过对该型号道岔主要病害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发现在运营和养护中出现了一系列病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辙叉翼轨垂磨;
(二)尖轨掉块;
(三)贝氏体合金钢辙叉掉块;
(四)尖轨顶铁不密贴、密贴过紧;
(五)混凝土岔枕岔枕套管失效及混凝土螺栓折断;
(六)Ⅲ型弹条磨耗;
(七)直向护轨磨耗;
(八)限位器顶死;
(九)尖轨跟部变截面处轨面凹凸;
(十)尖轨尖端处至接头间作用面侧磨;
(11)尖轨与基本轨竖切部分不密贴;
(12) 尖轨翘头;
(13)连接杆旷动。
SC(07)330道岔常见病害形成原因及措施
1、辙叉翼轨垂磨
翼轨垂磨造成车轮通过辙叉时跳动,增大了车轮对心轨的冲击,心
轨形成马鞍型。
(1)原因分析: 心轨部分岔枕空吊板。
贝氏体合金钢辙叉心轨胶垫受力面积小,受冲击力大,使大胶垫 压
溃和螺栓被剪断,造成心轨下沉,增加了翼轨的垂磨。
(二)防止措施: 加强心轨部分,尤其是57、58位轨枕处的捣固作业,消密空吊板。
心轨已经下沉的要更换轨底胶垫,同时将心轨尖的螺栓进行更换。
翼轨已经严重垂磨的应进行焊修,翼轨焊修选用KD-396-1焊条。
对马鞍形的心轨进行焊补,心轨焊补选用KD-396-2焊条。
(三)对翼轨及心轨在初期出现的钢轨肥边应及时安排打磨,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掉快。
2、尖轨掉块
(1)原因分析:
转辙部分各部件没有做到“三靠两密”而存在三道缝造成尖轨产生肥
边,同时没有进行及时打磨,在列车动荷载冲击下产生掉块。
(二)防止措施:
①及时对尖轨肥边进行修理性打磨。
②对未产生肥边的尖轨进行预防性打磨,保证尖轨非工作边、基本轨
作用边1:4的斜度。
(三)做到“三靠两密”,消灭尖轨与基本轨间的缝隙。
3、贝氏体合金钢辙叉的掉块
(1)原因分析:
贝氏体合金钢辙叉心轨与跟轨材质不同,在列车碾压下,轨面发生
塑性流变,产生肥边未及时打磨,导致掉块。
(二)防治措施:
及时对辙叉心轨与叉跟轨组装缝肥边进行打磨或切除。
对未产生肥边的组装缝进行预防性打磨,打磨时必须注意不能打太
深太宽,打磨深度及宽度应控制在1mm以内,打磨的角度控制在与踏面
的角度为45~60度为宜。
(三)及时消灭辙叉吊板,减少轮对通过辙叉时的冲击力 。
4、尖轨顶铁不密贴、密贴过紧
(1)原因分析:尖轨与基本轨有硬弯、尖轨中部轨距偏小及顶铁本身加工缺陷,均会造成顶铁不密贴。
顶铁密贴过紧,均会造成第二牵引点密贴段不密贴、轨向不直顺。
(二)防治措施:
①改正尖轨中、后部的负轨距。
②垫、撤顶铁后座使之宏观密贴。
③采用“低温三角加热法”借用温度应力,放散引起变形的残余应力,
校直尖轨,恢复尖轨的初始状态。
④改正顶铁本身的材料尺寸缺陷。
⑤掌握好曲尖轨刨切范围的曲股轨距的递减,定期检查整修。整修保
持轨距符合标准。
⑥更换连接杆上连接销子,更换成锥形螺栓,消除旷量(旷量不大于
0.5㎜);
5、混凝土岔枕管套失效及混凝土螺栓折断
(1)原因分析
①道岔组装时,套管内有杂物或制造偏差,安装时伤损套管。
②弹簧垫圈强度不足易失效,岔枕岔螺栓损动、空吊板严重造成混凝
土螺栓折断。
③涂油质量差,涂油周期过长,大螺栓锈死,强拧时损坏套管。造成
岔枕螺栓损动引起螺栓浮起,螺栓被剪断。
(二)防治措施:
①对失效管套可用空心钻将失效管套钻出(不能破坏混凝土枕的内螺
纹),再用特制工具将混凝土枕螺纹清理干净,新套管涂上环氧树脂+丙酮拧入孔内。
②待固化后按规程要求安装大螺栓。
③弹簧垫下加装6mm平垫圈做衬垫。
④经常复紧大螺栓,保持扭力矩250~300N.m。
⑤加强捣固工作,确保道床密实。
⑥提高涂油质量,涂油周期适当。
⑦有计划改造更换加装复合定位缓冲套。
6、Ⅲ型弹条磨耗
(1)原因分析
①由于弹性轨撑、轨撑扣板与弹条基座间不密贴,造成过车时弹条与
轨距调整之间产生摩擦,Ⅲ型弹条与轨距块同时发生摩耗。
②Ⅲ弹条材质不良,强度不够,来回拆装3次即产生塑性变形失去弹
性,不能保证局够的压力。
(二)防止措施:
①有计划地逐步将SC330道岔尖轨部分Ⅲ型弹条式垫板更换为固定式Ⅱ型轨撑垫板如下图所示
②对既有垫板通过加垫U型铁片与铁片消灭轨撑调整块之间的空隙。
③改造弹性轨撑的垫板,消除轨距扩大。
7、直向护轨磨耗
(1)原因分析:
①由于高速、重载的作用车辆轮对护背对护轨的冲击加剧。
②辙叉部分轨距、轨向不良。
③护轨过渡段轮缘槽递减不均匀,护轨平直段尺寸不符合修规规定。
(2)防治措施:
①在已磨耗的护轨背面护轨加装U型铁插片,但加装时必须均匀。
②使用贝氏体钢耐磨护轨。
③加强对辙叉部分的轨距及轨向的整治,将该处的轨距严格控制在
±1mm以内。
④保持辙叉前后方向顺直。
8、限位器顶死
(1)原因分析:
①焊联道岔由于是直线尖轨焊接,与曲基本轨冻结温度应力不一致。
②未焊联道岔曲尖轨锁定不到位,接头螺栓及扣件螺栓扭矩不够,尖
轨产生爬行。
③复线道岔由于单向行车的影响,使尖轨爬行。
(二)防治措施:
①对限位器顶死道岔严重处所进行应力放散,保证限位器左右空隙均
匀。
②岔区及前后200m线路所有扣件要达到“三密贴”。
③曲线尖轨跟部接头更换高强度的防松螺栓。
④将尖轨跟端限位器更换成间隔铁式的。
9、尖轨跟部变截面处轨面凹凸
(1)原因分析:
尖轨是用矮型特种钢轨制作,跟端通过加温锻压成型,变截面前后加
工的外观尺寸误差和不均匀磨耗是轨面凹凸形成的主要原因。
(2)防治措施:
上道三个月之内,仔细测量,用垂磨机修理平顺。
10、尖轨尖端处至接头间作用边侧磨
苹果屏幕旋转失灵怎么解决
(1)原因分析:
次病害发生在侧向通过列车较多的道岔,是构造性的病害,可以减缓,不能消除。
(二)防治措施:
保持直基本轨一侧正水平,该段范围与前后按照0.5‰的递减率顺坡。在尖轨尖端顺坡接头处安装防磨护轨。
11、尖轨不密贴
(1)原因分析:
①基本轨方向不良。
②轨距不良、顶铁过长。
③曲基本轨弯折量不对。
④转辙部分各部件没有做到:“三靠二密”存在“三道缝”或垫板布
置不对。
⑤竖切部分和基本轨作用边有肥边。
⑥尖轨侧弯变形。
ROG幻13轻薄全能本
⑦限位器顶死增加的横向力引起轨向偏差。
(二)防治措施:
①拨正基本轨方向。矫直弯曲基本轨,改正轨距,弯好曲股基本轨
的曲折点,并及时消除基本轨与尖轨的肥边,调整更换布置不对的垫板。
②校正顶铁长度,不能为消灭顶铁不密而盲目地加调整片,保持宏观
密贴。
③采用“低温三角热法”,处理尖轨、基本轨硬弯变形。
胶结绝缘接头及绝缘接头病害原因及防止措施
1、绝缘接头病害产生原因:
(1)轨端产生肥边,高温季节或车轮碾压后轨道出现短路,产生红光管带。
(二)养护不当或养护周期较长,出现马鞍形。
2、防止措施:
(1)每月要对绝缘接头全面检查一次。
(二)及时打磨肥边,用长平打磨机对马鞍形接头进行打磨。
(三)加强捣固作业,严禁垫超厚垫板。保持接头两侧受力均匀。
1、你认为今天所讲的内容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提出你的宝贵看法和建议。
2、结合你本人所在的车间和工区,谈谈你对道岔惯性病害有什么更好的整治方法?
3、你认为应学习哪些内容更贴近现场需要?
添加小编微信 ,拉你进技术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