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星期,湖南遭受了一次巨大的考验,连绵不断的暴雨,将湖南大部分城市都置于洪水的肆虐之中,每天都有不断的更新的数字告诉大家,湘江的水位又上升了多少。这些数字不断地刷新历史,在巨大的洪峰面前,我们才能认识到人类力量的渺小。
这次洪涝,我们看到了一个伤痕累累的长沙,几乎被淹没的橘子洲,被洪水侵入的沿江风光带。暴雨之下,城市内涝严重,许多道路交通中断。一些安置小区和周边的乡镇,被通知撤离。
联想笔记本电脑键盘打不了字按哪个键恢复
湖南的苗木主产区也没有躲过这场灾难,许多苗圃直接被水淹没,损失不可估量。
天灾
媒体报道,据湖南省水文局监测,今年6月,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407.1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多91.6%,排在有资料记录以来第一位。
407.1毫米=0.4071米。这是什么概念?湖南省水文局副局长宁迈进说,这相当于在全省21.1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平均有0.4071米深的水从天而降。换算成降水总量,达860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33.5米时)的水量,或者相当于三峡水库防洪库容的4倍。其中三分之二的雨水,集中在6月22日至30日的9天内降下来。
6月22日8时至7月2日8时,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70.0毫米,其中长沙市降水量最大,达452.0毫米。全省降雨200毫米、3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分别达14.98万平方公里、8.72万平方公里,点最大降雨为浏阳市大围山镇玉泉雨量站824.0毫米。最大1小时降雨量为隆回县罗洪站157毫米(7月1日1时至2时),最大6小时降雨量为宁乡市老粮仓站290毫米(7月1日5时至11时),均创湖南省降雨强度的历史记录。此轮降雨,历时之长、范围之广、雨量之多、强度之大,均为历年少有。
二千米减去八十米
人祸
自然灾害自然是导致洪水暴虐的原因之一,但是人类自己呢?我们自己就没有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吗?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又多严重,很多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从有人类开始,我们就开始对环境进行改造,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洪水的频率越来越高,第一个的原因,就是河流上游的森林植被资源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以农业为本。这也导致许多森林资源被砍伐,被破坏。没有这些树林来固水土,大量的泥沙被雨水带入河流中,导致河道淤积严重,自我调节的能力逐渐消失。
其次便是大量的围湖造田,许多天然水体,例如湖泊和沼泽等天然水体逐渐消失。河流的自我调节洪水的能力不断减弱。以长江为例,长江中下游地区本来有大量的湖泊和沼泽,但从明清时起,靠地吃饭的人们开始围湖造田,大量的自然水体开始消失。现今存在的一些湖泊也在逐年缩减面积。
唐宋时期,鄱阳湖“弥茫浩渺与天无际”,到了清代后期,鄱阳湖开始萎缩,1957年只剩了4900平方公里,到了1988年只有3583平方公里。
洞庭湖在唐宋时期,有“八百里洞庭”之称,到了明代还是“方八九百里”,到了清代晚期,洞庭湖开始淤塞萎缩,清代道光年间,洞庭湖还有6000平方公里,1977年只有2740平方公里,按照目前的淤积速度,有人预测,洞庭湖很有可能走向消亡。
而为何每次暴雨,城市内涝也成为必然会出现的景象呢。我们在呼吁建立海绵城市,可是不要忘记,是我们自己毁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然海绵。
湖泊、河流和绿地,是城市的天然海绵,洪水来临时,它们的调蓄功能是地下管道等人工设施不能取代的,但是人类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大量的湖泊和河流都消失了,这也是城市内涝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
以长沙为例,早在2000年初,就有许多媒体和专家提出城市水面缩微会带来危机。虽然目前并没有更详细的数据统计长沙如今的湖泊河流面积,但仅仅在2003年一年,长沙整个地区,就减少了山塘3163亩,湖泊106亩,河流面积减少183亩。而长沙城内原本是有许多小水塘和小湖泊的,这个从长沙市内的一些地名就可以得知,然而现在的长沙,也只能从地名才能知道曾经这个地方,也是有过河流或湖泊存在的。
2008年,南长沙城的红星水库被开发商完全填埋,正式宣告“死亡”。这是南长沙唯一的湖泊,曾经能供万亩田灌溉。虽然并不是天然的水体,而是人工湖泊。但它对城市内涝的改善却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然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这个水库被完全填埋,如今再也找不到当时的一点痕迹。
不仅仅是在长沙,在很多城市都是这样,城市建设,房产大规模开发,牺牲了森林、牺牲了绿地、牺牲了河流、牺牲了湖泊,实际上,我们牺牲的是调蓄雨水、排除内涝、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我们牺牲的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反思
记吃不记打。这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
我们猜想,洪水退去,危机度过之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松下一口气,照样该吃吃该喝喝,如同往常一样过生活,把这些的灾难抛在脑后。
但是洪水并不是小概率事件,明年它可能还会来,后来也许也会来。如果我们不反思,如果我们不改变,未来依旧不会变好。我们的今天是为了昨天的破坏买单,我们的未来也会为今天的不作为买单。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故事叫做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教给我们的最简单的道理是,堵不如疏。而现在,我们把更多的河流、湖泊全部都填满、侵占,我们建起高楼大厦,放眼望去,眼睛所能见的地方全都是房子。我们把洪水堵在小小的空间里,而找不到出口的它的每一次的反扑只会更加激烈。
抗灾,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在灾难面前的众志成城。但重建生态环境,比抗灾要困难无数倍。这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当然更不能缺少的是苗木人的努力。
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重新修复生态势在必行,并且迫在眉睫。我们不去更多地纠结过去,我们要更多地在乎行业在未来生态领域存在的价值。园林这个行业一只手牵着过去,另一只手连接着未来,自有它该承载的重任和价值。
我们现在被淹没的苗圃,是未来生态建设的曙光。
更多阅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