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写稿机器人频频发招文字工作者是不是该恐惧?
快递小哥获奖
近日,谷歌宣布将资助英国国家通讯社一个名为“记者、数据与机器人(ReportersAndDataAndRobots)”的项目80.5万美元,而这个项目主要目的就是利用人类和机器人的协作每天发布地方新闻。
那么在这场人机合作中,机器人又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和朋友半开玩笑的问了一下,当你们听说以后的新闻可能全由机器人进行编写时,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朋友的语气不失调侃:
A:“什么?666,有香港记者跑得快吗?”
华为emui 10适配机型名单
B:“机器人写什么新闻,你们呐,不要听风就是雨。”
C:“那完了,我的工作要没了。”
facebook扎克伯格的家
三个人的反应各有各的缘由,不足为怪,倒给了这篇文章不错的写作思路。
站在B的角度来说,他不相信机器人具有写新闻的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进行的人力活动很复杂,也十分具有“人性化”,调查、采访、萃取信息、编写,这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现有能力的预判。
从A的反应来看,她首先对机器人写稿表示了惊讶,然后夸赞,最后提出质疑,惊讶是因为她没有意料到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可以自由撰稿的地步,而夸赞则表露出她已经接受了这一既定事实,并且对人工智能的研发人员表示叹服,最后的质疑,因为她还是对写稿机器人能力的一些疑惑,例如:突发重大事件,机器人也能迅速到场吗?新闻稿件写出来有那么流畅吗?他们怎么对现场人员进行采访呢?
C则明显是一个略微有那么点不自信的,却货真价实的新闻工作者。
其实机器人写稿由来已久,只是以前并不叫机器人而已。2010年,国外就出现了一款名为NarrativeScience的稿件编写软件,可以根据数据快速生成一篇语句流畅的文章,而这样写稿的范畴当时仅涉及体育赛事、财经、民生等领域,从其推出至今,这个软件凭借过硬的实力已为多家著名媒体编写了上千万篇稿件。
抖音 视频记录
而在国内,随着人工智能的全面兴起,近几年写稿机器人也被各大媒体所使用。比如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第一财经的DT稿王、百度的度秘解说等等。
就在半年前,南方都市报“小南”的处女作也曾成功惊艳到众人。
魅族拜亚动力耳机
若不是有人特别说明,大概很多人和笔者一样看不出来这是机器人所写。
其实从之前的两次阿尔法狗人机围棋大战,也可看出机器人对数据把控之精准,计算整合之快速,是远远超过人类的,通过使用机器人,一些需要大篇幅数据的稿件,编写效率大大提高。但就新闻报道方面,大家目前其实并不需要特别当心,因为目前这些写稿机器人还不能够完全替代人类,尤其是深度文章的报道上。
之前有个《洛杉矶时报》就依靠机器人的优势,在美国加州4.4级地震时,成为报道最快的媒体,撰写到发布仅用时三分钟。然而,即使人工智能能够建立信息库,并且快速使用这些数据、套入模板,但它对事件的深度分析能力依然让人不敢恭维。
微星240hz显示器
而此次谷歌资助的RADAR(ReportersAndDataAndRobots)项目已不再局限于体育、财经这些技术单纯的领域,而是想寻求新的突破,希望报道出来的地方新闻,能够加入对社会、政府和地方历史的一些了解,而目前这方面,人类还是比机器人拥有更多优势。
而谷歌这次投入的80.5万美元资金,所以将有一部分用于聘请5位特别有经验的记者,他们首先需要帮助写稿机器人确认新闻来源的资料库、并最终对机器人写出的一些新闻加以润色。
所以对于机器人写稿问题,正像英国国家通讯社总编辑PeterClifton所说,“有经验的人类记者将依然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推出RADAR项目主要是为了让人类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将地方新闻的数量迅速扩大到人类手动无法做到的规模,在当前很多新闻媒体正经历商业变现难的考量下,RADAR项目可提供一个更节省成本的运营方式,产生更多有时效性的地方新闻。”
烧水杯推荐
虽说目前我们还不敢断言,未来写稿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但其数据库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当他们摸索到社会关系、伦理道德的规律,当他们拥有了情绪的转换与发泄,彼时的人类,或像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又该如何立足?
帕斯卡尔说: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
纵观人工智能的发展,暂时看不到终点,这又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无限空间。
面对写稿机器人频出,你我必会恐惧,但希望这种恐惧能催促大家加速前行,永远领先人工智能一步,一步就好。(文/小阿昭)